ERP知識庫
如何結算實際製造成本?
傳統成本會計制度的問題
- 在近代製造業的微觀成本運算的缺陷。
- 傳統成本會計的產品成本扭曲現象。
- 傳統成本會計的全部吸納標準成本法無法處理閒置產能的狀況。
準確與精確:6.7345281 若 6 or .7 就已是不對的數據,那… .5281有何意義? Robert S. Kaplan & Robin Cooper :COST & EFFECT (1998)
近代成本會計的進化
- 1990年代(美國)Robert S. Kaplan 推動 ABC 作業基礎成本法
- 1960年代德國採行 GPK(Grenzplankostenrechnung)邊際成本法
- 2003年(美國)開始推行資源銷耗會計
p.s.1980年代德國就出現以GPK為原則基礎的RCA的成本會計制度
Paul Sharman:最大的問題在於 ABC太過於複雜,並且難與IT系統整合。 一般評論:認為ABC作業基礎成本制比較強調作業面(Activity View), 而 GPK 則著重於資源面(Resource View)
ABC 作業成本制
傳統成本會計制度的問題
資料整理 |
|
成本設定 |
|
成本設定 會計科目成本設定(ABC)
設定製品投產過程所發生的人工成本、固定製造費用、變動製造費用對應的會計科目分攤基礎:
(會計部門→工作中心)分攤。
1、資源動因
指資源被各作業消耗的方式和原因,是引起作業成本變動的因素,是把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的基本依據。例如:電費,若是因為製品投產的機器工時越長,成本越大,這時候分攤的方式就可以選擇資源動因中的機器工時。

2、標準分攤
指週期性耗用的成本金額很固定,被分攤基準亦來自於投產中使用有形的員工人數、樓板面積、機器台數…,這些數據可以很清楚被計算的出來。例如:租金費用,就可依工作中心所占用的樓板面積,來當成分攤基準。

提升製造成本精確度
營銷作業與生管作業的資訊溝通 |
|
製品生產進度的監控與製程(工作中心)生產負荷的狀況 |
|
企業營運作業流程的控制、稽核與決策資訊 |
實際成本操作步驟
生產成本月分攤-案例說明1
會計科目成本設定作業 - 工與費對應的固定製造費用二個科目。
生產成本月分攤-案例說明2
【載入本月待分攤資料】系統處理步驟
- 財務模組抓出的金額→會計科目+部門別。
- 會計科目+部門別的金額→統計出部門別的人工成本、固定/變動製造費用。
- 自製入倉/移轉單→抓出各工作中心 生產投入及產出的機器/人工工時、數量、重量。
- 工作中心 生產投入及產出的機器/人工工時、數量、重量→統計出各部門生產工時、數量、重量。
- 會計科目+部門別金額→細攤成會科+工作中心金額→各作中心工與費(會計科目設定的資源動因)。
- 抓出工作中心的正常產能、工時,再算出固定製造費用那些會計科目,去實攤固定製造費用金額。

固定製造費用攤至工作中心數據驗算
C1-製造1課各製品合計固定製造費用
生產成本月分攤第三步:
執行【成本計算】按鈕,系統會自動由尾階物料做庫存月加權成本計算,並自動更新上一階有使用到本物料之入庫單的材料總成本,再遞歸回算各階之半成品、成品之材料成本及對應之入庫單。
- 沒有入倉移轉單的產品,系統會以庫存月加權的計算公式,這裡會將途程庫存考量進來,去計算產生平均單價,之後將成本寫入入庫單用料明細裡的領料成本。
- 「月加權成本」的公式:期初庫存量 x 上月平均成本+「物料成本總成本+人工成本總成本+固定製造費用總成本+變動製造費用總成本+託工費用總成本」+本月份有影響成本之其他單據總成本 (入庫量-退修量+期初庫存) +本月份有影響成本之其他單據數量。
☑ 說明C這個製品做成本計算過程:

製品平均成本數據驗算